夏末秋初,稻谷飘香。8月22日,来自江苏省的跨区作业农机手代新桥起了个大早,他将在距离家乡1500公里外的潼南区龙形镇进行水稻机收作业。
连日来,潼南区正抢抓农时收割39万亩水稻,许多像代新桥一样的来自安徽、江苏等地的跨区农机手,承担起了潼南区50%以上的机收任务。今年该区水稻产量预计突破20万吨。
图为 水稻丰收
22日上午,在潼南区龙形、宝龙等镇街,稻田里翻滚着层层稻浪。
随着收割机轰隆作响、来回穿梭,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机械中,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搅碎排出还田,大粒饱满的稻谷尽收囊中。切割、脱粒、装车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少当地村民一边打量忙碌收割的“铁牛”,一边在田坎上“排队”等着农机开进自家的水稻田。
“以前收获只能靠肩挑背扛,近些年我们一直都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轻松多了。”潼南区宝龙镇种植户莫玉明今年种了12亩水稻,不到一上午就全部收割完,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说,“现在用机器收割,省时、省力、省钱,每亩可以节约成本300至400元。”
农机手代新桥在忙碌间隙,跟记者讲起了最近几年机收作业的变化,“以前来重庆,感觉跟家乡相比平原少,地形落差大,机收往往效率不高。”在他的老家江苏省,平原面积占全省86%左右,得益于地形平坦,农机手一天下来可以收割上百亩水稻。
“不过,这两年我们在重庆的作业效率提升了不少。”代新桥话锋一转,“前些年来重庆收割水稻,大部分都是小田,一天顶多收割20多亩。这两年来重庆的许多小田改成了大田,每天可以收割50亩水稻,比以前高了一倍。”
“我们这里以前都是碎田块,不好使用大型农机,现在田都平整了,耕作效率也上来了。”宝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全镇1.49万余亩农田绝大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5%以上的水稻实现机械化收割,“农机能开进田间地头作业,大大提高了种植和收割效率。”该负责人表示。
在潼南区,每到秋收,类似代新桥一样的跨区农机手是当地收割作业主力,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每年承担了50%以上的机收任务,其中外地农机手占当地作业农机的80%以上。
今年水稻开镰后,潼南已组织区内农机合作社和区外跨区服务队伍共计650余台农机开展水稻机收服务。“潼南今年水稻种植面积为39.31万亩,预计产量20万余吨,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目前我们正趁晴好天气抢收,水稻收割已完成60%左右。”潼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邓洪说。
声明:以上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如涉版权,请通知0537-3163974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