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顺义区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2.13万亩,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总产量达8.76万吨,比2021年增加1.8万吨,产量居全市第一。
图为 顺义小麦丰收场景
顺义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顺义的粮食种植和生产是保障首都粮食供应稳定的“压舱石”。除传统小麦、玉米的种植外,顺义区还种植大豆5654.87亩,主要分布在赵全营镇、李桥镇等地,总产量约100万公斤。2022年,顺义区圆满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源于顺义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实。近年来,顺义区全面推行“田长制”,设立区、镇、村三级“田长”,发布《顺义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高效节水、地力培肥水平,提高农田利用率,保障农业生产空间。
“藏粮于技”。在科技赋能下,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稳中有升。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局、区农服中心引导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安装农用北斗作业监测终端和北斗导航农机驾驶终端,鼓励使用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高科技设备。区农业农村局会同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技术指导组,为生产者提供全方位的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全力护航农业生产。在顺义区的田间地头,处处都能感受到科技气息。记者来到赵全营镇忻州营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麦苗茁壮成长。这块麦田就是使用农用北斗终端无人驾驶智能谷物精量播种拖拉机播种的杰作。截至目前,顺义区共有240余台农机用上“北斗导航+无人驾驶”高科技。“高科技农机可实现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播种作业。”区农服中心农机服务科工作人员刘秀芹介绍。
不仅在农作物播种环节,在小麦“一喷三防”植保工作中,无人机同样成为顺义区农民的新宠。2个人利用一台无人机便可完成300至500亩小麦的飞防工作。“过去‘一喷三防’全靠拖拉机,现在用上了无人机,不但省时省力,还不会碾压麦苗。使用无人机喷洒均匀,雾化效果好,可节约20%的药剂,减少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北京鑫利农机合作社机手杨良说。此外,在玉米的防虫、施肥等植保工作中,无人机也有用武之地。2022年,顺义区使用无人机植保作业的农田超过6万亩。
顺义区贯彻落实各项大田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惠民政策。2022年顺义区发放涉农补贴近亿元,建立了“银企对接-农担保障-贷款贴息”联动机制,培育壮大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主体,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优化农业结构,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顺义区通过政策集成、专家助力、资金帮扶、专项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多管齐下推动农业人才培养工作。一大批老、中、青农业人才聚集到农业生产中。北京万顺旺、兴农天力、鑫利农机等一批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始规模化种植,顺义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超过7成。记者在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场院看到,工人们将玉米摊在地上通风晾晒。在仓库内,成堆的大豆颗粒饱满,三五位工人正在将晾干的大豆装袋,码垛。不远处玉米、大豆堆满仓库。兴农天力合作社理事长陈领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种植了小麦、玉米各有约12000亩,还种植了2000亩大豆,在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和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实行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小麦平均亩产达1100斤,玉米平均亩产达1200斤,粮食产量增加了,社员的收入提高了。”
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科科长张跃超表示,顺义区2022年通过粮食作物轮作、新增种植空间等方式,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全区1200余台(套)现代化农机具为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提升。全区以从农田优化、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为关键环节,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从良田上做“文章”,推进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全力保障农田生产空间,为首都粮食供应贡献顺义力量。
声明:以上文章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如涉版权,请通知0537-3163974删除。
|